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一场耗资90多亿美元的盛会,最终只迎来了5179名运动员,其中女性仅1124人。
67个国家的缺席,让这莫斯科奥运会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。
究竟是什么原因,导致了这场奥运盛会的尴尬局面?
20世纪初的奥林匹克运动,在社会主义阵营眼中,不过是资本主义的一场闹剧。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,则将奥运会视为欧美的专属舞台,对苏联的参与心存芥蒂。
但是,1952年成为了奥运会发展史当中的一个转折点。
这一年,苏联首次派队参加了在赫尔辛基举办的奥运会。令人瞠目结舌的是,这个“初出茅庐”的参赛国一鸣惊人,斩获了22金、30银、19铜的傲人成绩。
这一壮举,无疑让西方国家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强大压力。
伴随着冷战的深入,奥运会逐渐成为了东西方较量的另一个战场。
1966年,一场不为人知的"小交易"在莫斯科奥委会和德国奥委会主席威利·道墨之间悄然达成:苏联支持德国申办1972年奥运会,作为回报,德国将助力莫斯科的奥运申办。
这一互利互惠的协议,为后来的事态发展埋下了伏笔。
1970年,苏联首次以莫斯科的名义叩响了奥运会的大门,虽然未能如愿以偿,但这并未浇灭他们的热情。
四年后的1974年,莫斯科再度出击,这一次他们的对手是美国的洛杉矶。
多亏了已升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威利·道墨的鼎力相助,莫斯科获得了西欧大部分国家的支持,最终如愿以偿,赢得了198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。
得知自己将成为奥运会东道主的那一刻,苏联上下欢欣鼓舞。为了呈现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,苏联可谓是下足了血本。
他们投入了创纪录的90多亿美元,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。
新建了20多个体育场馆,其中基辅共和国体育场能容纳10万观众,列宁格勒基洛夫体育场也有8万个座位。
不仅如此,一批高档酒店、餐厅和咖啡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,为迎接八方宾客做足了准备。
为了增添奥运会的趣味性,苏联人绞尽脑汁,创造出了可爱的小熊米莎作为吉祥物。
他们还培训了1500名精通多国语言的接待员和6000名厨师,力求为各国运动员和游客提供最周到的服务。
筹备工作如火如荼,苏联人使出浑身解数筹措资金:出售电视转播权、发行体育彩票、预售门票、发行纪念邮票......他们几乎用尽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。
可就在万事俱备、只欠东风之际,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打乱了所有计划。
1970年代,美国深陷越战泥潭,难以自拔。与此同时,美苏争霸呈现出"苏攻美守"的态势。
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提出了"输出革命"的战略,试图控制中立或敌对国家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地理位置重要的阿富汗自然成为了苏联重点关注的对象。
1973年,在苏联的支持下,达乌德推翻了阿富汗国王查希尔,建立了共和国。此后,苏联加强了对阿富汗的渗透,扶植亲苏的人民民主党。
可没想到,上台后的达乌德开始玩起了"中立主义"外交,试图削弱人民民主党的势力。这种做法显然不合苏联的心意。
1978年4月28日,一场由亲苏军官发动的政变爆发,达乌德全家惨遭杀害。
同一天,塔拉基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,并自封为国家元首兼总理。仅仅几个月后,苏阿两国就签署了《友好睦邻合作条约》,这无疑为苏联日后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法律依据。
转眼间到了1979年3月27日,阿明上位成为总理,开始推行改革,试图采取中立立场。同年9月14日,阿明更是采取了激进行动,逮捕并处死了塔拉基。
随后,阿明开始清洗亲苏分子,甚至将苏联大使普拉诺夫驱逐出境。这一系列行为,无疑触及了苏联的底线。
1979年11月初到12月底,苏联开始在边境地区集结大量军队,为入侵阿富汗做准备。12月27日,苏军攻占了喀布尔,攻下了达鲁拉曼宫。
当天晚上,阿明被苏军杀害。随后,苏联扶植了卡尔迈勒傀儡政权,并将军队驻扎在喀布尔、坎大哈、马扎里沙里夫等重要城市。
苏联的这一行动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。
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谴责苏联的侵略行为。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,要求苏联立即撤军。
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当机立断,向卡特总统提交了一份建议对苏联实施制裁的备忘录。
1979年,美国开始对苏联实施粮食禁运等一系列经济制裁。美国副总统蒙代尔更是提出了抵制奥运会的想法,这一提议如同一粒火种,很快在西方阵营中蔓延开来。
1980年初,美国国务卿万斯在国际奥委会第82次会议上正式提出要抵制莫斯科奥运会。
这一举动如同一记重锤,狠狠地砸在了苏联人的心头。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虽然支持抵制,但还是给了运动员一线希望,允许他们参加比赛,只是不能举国旗。
意大利则采取了折中的态度,让运动员参赛,但禁止政府雇员参与,也不允许使用国旗。联邦德国奥委会经过激烈的辩论和投票,最终以59:40的微弱优势同意抵制。
就这样,原本应该是体育盛会的奥运会,在开幕前夕变成了一场政治角力。
7月19日,莫斯科奥林匹克体育场迎来了开幕式。可67个国家的缺席让这场盛会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美国、加拿大、日本、中国等国家的运动员都未能如期而至。虽然有14个西欧国家派队参加,但他们拒绝使用本国国旗和国歌,这无疑是对东道主的一种无言抗议。
最终,参赛运动员的人数仅有5179人,其中女性运动员更是只有1124人。这个数字是自1960年罗马奥运会以来最少的一次。
原本预计会有30万游客涌入莫斯科,实际到场的却只有区区7万人。即便是新闻记者的数量也远低于预期,仅有5615名,其中文字记者2685名,广播记者2930名。
这届奥运会的比赛成绩也因为众多顶尖运动员的缺席而大打折扣,整个赛事期间只打破了一项世界纪录。
在闭幕式上,升起的是洛杉矶市旗,而不是美国国旗,这个细节无疑是苏联对四年后奥运会主办权的一种无声抗议。
1984年,当洛杉矶奥运会如期而至时,苏联选择了以牙还牙。他们带头抵制,并拉拢了19个国家一同拒绝参加洛杉矶奥运会。
这显然是一种报复性的行为,让人不禁感叹:在国家利益的角逐中,体育精神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。
奥运会的阴霾似乎也预示着苏联在阿富汗的失败。
这场战争自从开打以后,就由于战略上的失误,导致苏联陷入了漫长的战争泥潭当中难以自拔。
1985年,戈尔巴乔夫上台后,意识到继续这场战争将会给苏联带来灾难性后果,决定从阿富汗脱身。
最终,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,1988年4月14日,各方签订了《日内瓦协议》。
从1988年5月15日到1989年2月15日,苏联分两个阶段撤出了11.5万人,这场持续近十年的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。
这场战争严重削弱了苏联的国力,成为导致其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从莫斯科奥运会的风波,到阿富汗战争的爆发,再到苏联的最终解体,我们看到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兴衰史。这段历史告诉我们:无论一个国家多么强大,一旦背离正义,违背国际法,最终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。
参考资料:
《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,为何会成为奢华而又"失败"的奥运会》——2024年7月29日 凤凰网
12月27日:苏联出动近10万大军入侵阿富汗-中国政府网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